共17题,约10090字。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别再回避写“好人”
黄平
当下文学作品与文学期刊销量不断下滑,影响日益边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读者》这类泛文学期刊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读者》恪守人性之美,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其成功经验值得汲取。这不等于说,当下的文学写作应该向《读者》看齐,应该变得“《读者》化”。作为“心灵鸡汤”的《读者》体,在艺术上有诸多不成熟之处,这自不待言。不过,文学最隽永深广的力量,仍在于扎根人性。“文学是人学”,在当下尤其值得重温。
回顾“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历程,无论“五四”新文学的开端,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代表作品中“人”之典型,是一个被历史严重伤害的形象。比如,《狂人日记》确立了批判“国民性”的文学,“吃人”的历史充满了暴力,吞噬着一切文学的叙述。70年之后,《伤痕》开创了“伤痕文学”潮流,同样着力于历史浩劫对于人性的伤害。尽管两篇小说在艺术性上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但是这种书写的逻辑一以贯之。
居于二者之间的50-60年代文学,在共和国建立的背景下,尝试展现新的人性,不再是历史的伤害者,而是历史的主人翁。相对应的,作品中的人性干净、明朗,充满着乐观的希望。遗憾的是,这种孕育珍贵可能性的写作,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激进,越来越夸张、抽象,人性不断上升为神性,一路走到“文革文学”的“高大全”模式,最终成为历史悲剧的一部分。这场历史教训应该被更深入地反思,过于拔高人性本身,难免以形式主义告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当下的作家,主要集中于表现三种“人性”类型:其一,遭遇历史创痛的人性。贾平凹、莫言、阎连科等所代表的乡土叙事,余华等人的先锋写作,甚至于近年来的“打工文学”,都可算作这一类。尽管艺术上各有特点,技巧上差异很大,但都关注历史展开过程中人性的震动与痛感。其二,沉湎个人伤感的人性。女性写作、青春写作都可算作这一类。这一派文学同样感受到历史的压力,不过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将历史的创痛转化为高度个人化的伤感与孤独,强调青春的恍惚、生活的茫然、印象的捕捉、情绪的宣泄。其三,作为象征神话的人性。这一类文学(当下更常见的是电影与电视剧)擅长表现各个行业的模范和英雄人物,强调鼓舞人心、引领风气的力量。它们努力寻找历史进程之中甘于奉献的壮丽人性,运用大量传记式的、现实主义的手法,发掘民族精神中昂扬的精神气质。不过,在以上的优点之外,这一类文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人”的神话,有时候人物显得过于完美,反而架空了影响力与感染力。
此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人性”的戏谑解构,比如王朔、王小波、韩寒这一脉的文学,这条“反写”的路数尤其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它们富于想象力,多用“反讽”“戏仿”“拼贴”等后现代手法,既不肯定又不否定,而是把人性本身悬置起来。这样的戏谑美学,为观者预留也建构了一处“脱历史”的位置。
悬置人性,将这个根本问题不断从眼前移开,会带来一种奇妙的轻松与自由之感。解构以往文学中的诸多弊端,也有其合理性。但这显然不够,文学终究要直视严肃、深邃的人性世界。尤其是在大众传媒的时代,在非理性的、娱乐化的、注重戏剧冲突的时代,这一点尤其值得重申。
综上所言,当代中国走到今天,当代文学走到今天,是否有可能打破原来的框架,从正面讲述“人”,讲述改革30年来的中国人,讲出我们自己的故事。习惯说差(批判的传统),习惯说抽象的好(宣教的传统),而不会说真正的好(人性的传统),这个现状需要改变,文学需要从正面展现人的生活、命运、情感和幸福。只有做到这一点,中国当代文学才可能获得普遍性,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读者》在艺术上虽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它恪守人性之美,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是值得纯文学界参考的。
B.“文学是人学”,因此,扎根人性,是文学最隽永深广的力量。当下的文学创作尤其要关注这一点。
C.《西游记》《铁人王进喜》《雷锋》等影视剧作,发掘民族精神中昂扬的精神气质,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好人”的形象,完全符合作者倡导的正面讲述“人”的文学创作主张。
D.在非理性的、娱乐化的、注重戏剧冲突的传媒时代,尤其要直视严肃、深邃的人性世界。
2.下列关于“文学与人性”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和70年之后的“伤痕文学”潮流,都着力表现了历史对于人性的伤害。
B.贾平凹、莫言、阎连科等所代表的乡土叙事,余华等人的先锋写作,近年来的“打工文学”,主要表现了遭遇历史创痛的人性。
C.女性写作、青春写作注重了对人性的直面表达,强调青春的恍惚、生活的茫然、印象的捕捉、情绪的宣泄。
D.王朔、王小波、韩寒等人的文学,多用“反讽”“戏仿”“拼贴”等后现代手法,对“人性”进行了戏谑解构,而将人性本身悬置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的文学性不强,甚至不能算作文学,可它却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其中暗含着作者对广大读者文学品位不高的慨叹。
B.文中所谓的“好人”,应该具有人性的传统:干净、明朗,充满着乐观的希望,有着昂扬的精神气质和鼓舞人心、引领风气的力量等。
C.50-60年代的新中国文学,在表现“好人”这一方面有了新突破,但最终因追求“高大全”的模式而丧失了生命力。
D.当代文学只有从正面讲述改革30年来的中国人,从正面展现他们的生活、命运、情感和幸福,才可能获得文学创作的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木华黎,札剌儿氏。父孔温窟哇,有五子,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事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