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70字。
浅谈散文的阅读鉴赏
海安县墩头中学   余春华
散文是一种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潇洒活泼、优美空灵的文学样式。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日常心态、生活、存在作审美的提取,舒卷自如的驾驭、自由自在的展开,让读者得以赏心悦目的观赏。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喜爱。1998年考查的是宗璞的《报秋》,2000年至今高考现代文阅读全部是散文,分别是鲍昌的《长城》、《门》、林非的《话说知音》和柯灵的《乡土情结》。因此散文的阅读鉴赏训练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错误的做法:一种是泛泛对待,把散文和小说、社科论文等放在一起,只就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或《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另一种是以练代讲,通过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提高的目的。两种做法,前者是由于对散文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或者是对散文阅读训练觉得难以下手,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后者是对散文阅读缺乏必要的研究,只是寄希望于学生在练习中的自我领悟,结果自然事倍而功半。
那么,散文的阅读鉴赏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散文隽永、含蓄的审美特征。
  我国传统阅读训练的基本原则是读思结合,先熟读,继以精思。对于散文,我们强调的不是一般朗读,而是反复朗读、精读,为什么呢?这是由散文的隽永含蓄和韵律美等特点决定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这段话是说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具体讲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家头脑中,触动了作者的某种情思,因而产生了思索、感受,并把它落于笔端,以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读文者呢,则正相反,是披文以入情。散文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阅读鉴赏散文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阅读鉴赏散文首先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再反复读至“入情”。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里也说了,要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朱熹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能有得尔。”(《朱子读书法》)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散文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其实,我们所说的反复朗读,并不像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三味书屋里读书那样:学童们在戒尺罚跪的严逼下,“放开喉咙读一通书”,“人声鼎沸”地乱喊一通。那只能算作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散文阅读鉴赏的目的。我们在认真朗读的同时,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展开充分的联想,并使自己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文学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阅读鉴赏者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这个形象,“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散文的构思离不开想象,阅读欣赏也脱离不了想象,正如黑格尔所说:“创作需要想象,欣赏也需要想象。”散文的阅读鉴赏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没有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阅读只是一种肤浅化的“泛”读,更谈不上鉴赏了。
  有人说过: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出现一些晶莹的矿石。阅读散文中多想象多联想是发现“矿石”的关键。散文蕴有美感,含有哲理,要调动各种因素去感知,在词句篇幅中徜徉,做一番审美的参悟。高尔基在《给青年作者》一文中说:“作家的作品要能相当强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