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970字。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纵观近年各省市高考卷的命题情况,高考命题所选用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且内容涉及面广,选材多样化。选文主要涉及美学、史学、经济、艺术、文化学、文艺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命题形式主要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多要求选择“不正确”“不符合”或“不属于”的选项。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
  解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前提。具体说来,对论述类文章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阅读时可以随手勾画出重要语句和标志性词语等。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如上述第2题,就可以将选项直接与原句挂钩、对照。如果相对应的原句无法找到,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在答题区间提炼句意和文意,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
  第三步:将选项与原文语句进行对照比较。选项往往与原文语句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方式的方法来设置一些干扰项,如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混淆是非、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等。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可采用排除法,筛选出答案,然后带入原文验证,判断正确与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是“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的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2.【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