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670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17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哄抢(hōng) 班(bān)师 戏谑(xuè) 予取予求(yǜ)
  B.枕藉(jí) 骨(gǔ)气 瘦削(xuē) 抵掌而谈(zhǐ)
  C.瘙痒(sào) 荧光(yíng) 鞭挞(tà) 月明星希(xī)
  D.踮脚(diàn) 中(zhòng)肯 歉收(qiàn) 宁缺毋滥(w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只是图浮名,炫装潢,只藏不读,等于无书;尽力搜求,只贪量多,        内容,       ,只能算书肆;勤于记诵,却缺乏悟性,难于理解运用,没有       ,仍属不学无术之辈。“博览”则是获得这种“悟性”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基础,是历代学者极力        的读书方法。
  A.无论 束之高阁 无见卓识 推重
  B.不论 束之高阁 真知灼见 推崇
  C.无论 置之不理 真知灼见 推重
  D.不论 置之不理 远见卓识 推崇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4月1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
  C.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D.新时代农民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控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