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期末检测<br>
姓名 学号 成绩 <br>
<br>
(一)<br>
<br>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r>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br>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br>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br>
1、给加点字注音<br>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 落蕊( )<br>
2、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重点描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代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 )<br>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r>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没有秋味。<br>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br>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br>
3、作者在文中要求“牵牛花”下需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是因为 ( )<br>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不息的追求。<br>
B、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br>
C、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br>
D、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并且使画面更加美丽。<br>
4、第四段文字描写北国之秋,采用了下面哪种方法 ( )<br>
A、渲染烘托 B、象征描写 C、对比衬托 D、以小见大<br>
5、第一段中的“北国”指什么地方? <br>
6、作者认为北国的“秋味”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br>
<br>
7、请你分析选文第二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蕴含。<br>
<br>
8、找出能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句子,并把它们写在横线上。<br>
“清”: <br>
<br>
“静”: <br>
<br>
“悲凉”: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