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小题,约13010字。
2017届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 心灵的人文殿堂。
A.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 B.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
C.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 D.转达 如沐春风 润泽
B
2.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此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没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 ▲ , ▲ 。 ▲ , ▲ , ▲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②③④⑤①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①④
D ⑤③句“虽”……“但”……,关联紧密,构成转折。
②①④三句关联紧密, ①句解说②句,②①二句是④的原因,
借助所空处的句号位置,当知⑤③句在前,②①④句在后。
4.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