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0字)
慎审细析觅起眼,快解语病辨析题
甘肃省武威三中 张永彪 邮编:733009 电话:13014162189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甘肃等地)卷第4题考查关于语病辨析的能力,题目如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规划审核的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
B. 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C. 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D. 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较之去年的语病题注重考查逻辑关系,本题识别的角度略为复杂,选句内容较为新颖,结构较为芜杂,判别难度有所提高,令许多考生感到棘手。其实,只要谨慎地审读题目,细致地分析题干,寻觅解题的突破口,便能快速准确地解答出该题。
一 .注意主宾语属性的一致性
汉语中句子的主干成份之间存在着解说与被解说的关系,主语和宾语的属性如果不一致,解说就会产生语病,如B项。该项中,充当宾语的解说性文字“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的属性是“机关、团体或其下属的一个部门”,但作为被解说对象的主语“李明德同志”,其属性却是“人”,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该项却将这两种事物划上等号,不伦不类,让人匪夷所思。只有使解说内容与对象的属性保持一致,将后半句中两个“单位”改为“个人”,或是将“李明德同志”置于介词短语“在……期间”之中,然后在“多次”之前添加主语“他所在的连队”,才能消除语病。
二 .注意词语搭配的稳定性
汉语言中一些常用的关联词语、介词短语都有着固定的结构,它们在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引导对象时必须成套使用,如果搭配不当,似是而非,也会使语意杂糅,造成语病,如C项。该项两个分句,如果单纯由关联词语“如果…那么…”引导,就构成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二重复句,表意十分明确。但实际上,原句第一分句末的“时”破坏了这一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充属画蛇添足,去掉即可;或者,可以由“当……时”的介词短语代替“如果”引导“我所管的‘闲事’ 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的内容使之充任条件状语,那么该项的语病也能消除。但恰恰是“如果”和“时”的搭配使句子结构混乱,语意模糊,影响了表意的明晰性,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