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约7000字,每道练习题后都设有答案,实用便捷。
高考专项突破之文言虚词(讲义)
四川省沐川中学  吴江(wj5575@163.com)
考点提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用法是指该词的意义及其语法关系。
主要题型有三种:一是在四项中比较同一虚词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多为二组)比较异同;三是四组八句(多为四个虚词)比较异同。第三种题型课内外结合,是命题者的首选,值得关注。
迎考策略:
    1.还原文本,推断句意。强调对语境的感悟,结合考句的上下语境,整体把握该句的大意,以便进一步推断虚词在该句中的意义。
    2.运用已知,纵横比较。要求对18个虚词的各种用法、在教材中的典型例句,了然于胸,才能逐个去比较、排除,最后确定。
    3.要有句位意识。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语法意义,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法标志,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语法作用。要处处留意,时时小心,找准位置,分析语法结构及句式特点,才能游刃有余。
专项突破一
(40分钟        3分*20 =6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以怪之矣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B.云无心以出岫
    C.旱则资舟,水则资本,以待乏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A.(同“已”,已经;B相当于连词“而”;C目的连词,用来;D介词,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掩口胡卢而笑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A.(连词,表转折,“然而”;BCD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五日无之。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④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3.C.(①②为连词,因为;③为目的连词,为了;④表原因,因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4.A.(被;B表反问;C动词,作为;D表判断,可译为“是”。)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与例句中的“因”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5.A.(凭借;B介词,趁机;C连词,因为;D顺接连词,于是,就。)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6.B.(①动词治理;②介词,替;③连词,竟然;④判断词,是。)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7.D.(动词去、往;ABC三项中的“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遽扑之,入石穴中
8.A.(代词,我;B主谓间,无实义;C助词,的;D代词,它。)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与例句中的“乃”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A.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B.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9.A.(副词,才;B副词,于是,就;C副词,竟然;D表判断,是。)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D.(与“也”构成判断;ABC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A.(介词,引出对象,与;B表被动,被;C表比较,比;D介词,向。)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D.(表比较,比;ABC介词,对。)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