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33份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专题集训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专题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定点突破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定点突破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定点突破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定点突破4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九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专题集训1 正确使用成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九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专题集训2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1 中国人物传记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三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 辨析病句 专题集训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 辨析病句 专题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二 图(表)文转换 专题集训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二 图(表)文转换 专题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三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四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十一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定点突破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定点突破1 小说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定点突破2 小说情节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定点突破3 小说环境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定点突破4 小说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定点突破5 小说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专题集训1 中国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专题集训2 外国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1 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2 文言文断句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3 文言文翻译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点突破1 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
  B.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生前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   “恶谥”。
  D.古人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解析:C “谥号”只能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2.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由此可见,人们可以用其籍贯称呼 本人。
  B.“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C.“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比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所谓“谥者,行之迹”。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年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解析:D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是庙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改变年号,称作改元。
  3.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但与“相国”不是一回事。
  C.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称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如贾谊曾为梁怀王太傅,故称其为“
  ……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专题集训1
  (时间:30分钟 分数:28分)
  一、导学号 872021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
  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地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也频频闪现台湾年轻人的身影。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档案研究所任教授的邵铭煌也带着九名学生来到现场,实地教学。他说,带学生来是让他们了解这个战场的意义、战时中国人的生活。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十四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月第2期,有删改)
  1.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4分)
  解析:新闻开篇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回答:①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②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③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2分)二是通过对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探究意图。另一方面,暗示六七十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笑表达了各民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2分)
  2.如何理解“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句话的含义?
  (4分)
  解析:这句话的中心词是“国家记忆”,前面有的三个词是从不同侧面来表述关于“国家记忆”的“构筑”的层面。抓住“唤醒、冲击、重构”三个词,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含义。
  答案:唤醒:是针对那些不了解那段历史或者已经对那段历史遗忘的人,会起到唤醒的作用;(1分)冲击:是对那段历史既有的或现时的看法或观念,新的史料一定会带来新的冲击;(1分)重构:是指新的史料将会改变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原有认知,必然会让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历史观。(2分)
  3.作者认为“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举例谈一谈。(6分)
  解析:文章的第二段交代了观众的组成人员,第三段是何亚非的关于展览意义的观点,第四、五、六段是交代了展览的由来,七、八两段是强调了展览的影响。综合全文信息分类概括。
  答案:从文中呈现出的信息来看,这种追问确实会不断延续。原因有三:一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和对话将全方位迈进;(2分)二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视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致力于重建共同记忆,如这次展览的组织者;(2分)三是这次展览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官方到民间,从政要到学者,从历史参与者老兵到年轻学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分)
  二、导学号 872021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材料一
  从家祭到国祭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蔡玉高 蒋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定点突破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导学号 87202058(2016•银川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的下阕写青年女子,试简要分析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解析:下片写人。通过人物动作、情态的描写以及旁人的揣测,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回答本题,抓住重点词语“巧笑”“逢迎”“疑怪”“春梦好”“斗草”“笑”。注意体会人物行为、情态所体现出的性格。要注意分条作答。
  答案: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青年女子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侧面:疑怪昨宵春梦好。
  2.导学号 87202059(2016•唐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宿石头驿①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作此诗时他正寄寓石头驿(今属江西),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解析:理解这首诗时要特别关注时间“除夜”和事件“旅馆”“夜宿”。整首诗写一个孤独的旅客大年夜宿在旅馆中,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3.导学号 87202060(2016•豫冀晋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
  定点突破3 文言文翻译
  1.(2016•银川一中高三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题目。
  杨业传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即与王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译文:
  解析:关键点:“主将戍边者”(特殊句式)、“潜”、“斥言”、“以”(连词,表目的)。
  答案:戍边的主将大多忌妒杨业,有人悄悄地呈上诽谤的奏书指责他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而是把奏书封来交给他。
  (2)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译文:
  解析:关键点:“张”“强弩”“俟”三处。
  答案: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到我转战到这里时,你们就用步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
  参考译文: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