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孙权劝学》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素材 (5份打包)
5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4课 孙权劝学》课件(1).ppt
5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4课 孙权劝学》课件(2).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4课 孙权劝学》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4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4课 孙权劝学》说课稿.doc

  4孙权劝学
  课题 孙权劝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课
  前
  预
  习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读准字音 卿(qīnɡ)    邪(yé)    涉猎(shè liè)
  岂(qǐ)     遂(suì)   孰若(shú)
  ……
  《孙权劝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无非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七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熟记有关《资治通鉴》的常识。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领会文章对人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断句和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3、教学处理。
  这是一篇浅易的小短文,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用具。
  1、教法选择。
  这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小故事,学生学起来较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将选择"自学辅导法,朗读法"相结合的教法去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文。
  "自学辅导法",就是根据对教材学习的需要,教师主动地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学习,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以适当点拨,指导;"朗读法"就是根据学习的需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朗读。通过多次的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