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有教学设计,约2620个字。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焦艳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二、学情分析: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比较疏远,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资料。
2.能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4.联系生活,培养鉴别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七、教学难点:
1、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趣味。
八、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诵读法3、合作探究法4拓展延伸法
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十、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问:先请大家看两句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屏显)
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楚乡遗俗你知道有哪些?
介绍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