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96张,约18080字。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我们写文章,就应该画龙点睛,展现理性思维,深化理性思维。
1.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答案】 (1)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2)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3)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2.为什么说感知需要理性分析?
【答案】 分析就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这种分解就是认识上的深化。感知往往是比较朦胧的,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理性分析。
3.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答案】
对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适当抽象,找到最能表现感知的语句用形象而富有内涵和意蕴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
4.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呈现理性化分析的深化轨迹的?
【答案】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性思维是按照纵向结构由浅入深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技法一 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技法•点拨]
任何感知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认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感性 理性
区别 感性是生命存在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情感与表情转换。它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点滴,投之于眼、形之于心的本能反应。 理性是人对待一切事物时的理智、清醒、思想成熟的体现,它需要人拥有一定的沉稳度、思考性、人生经验值,然后自然协调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合理的概括。
区别 比如看见美的东西我们微笑,看见丑的东西我们恶心;爱了我们微笑,恨了我们伤心,乐了我们开心,苦了我们忧愁。 如判断好坏,评价优劣。
转化 感性与理性有时互衬互托,有时却是背道而驰。不同的年龄,其感性与理性体现比例大小也不相同,年少时感性多于理性,年长时理性多于感性。当达到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时,感性于我们而言仅仅是生活的点缀,甚至可有可无。毕竟有时感性恍似海市蜃楼,短暂而不现实,虚幻而不真实。一旦感性渐渐地褪色时,理性就自然占据了一个人思想的大部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