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仿写句式(一).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扩展语句(二).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每周一测.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压缩语段(二)..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压缩语段(三).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压缩语段(一).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5周)周末培优.doc
仿写句式(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年高考浙江卷】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示例 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例,所以难度不大。
2.【2015年高考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
示例 “火”字就如一堆燃烧的篝火,“火”加“人”是“伙伴”的“伙”。“火”在中华文化中总是跟燃烧、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红红火火”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美满,“日出江花红胜火”描摹了江南春天绚丽的景色。
误区警示
1.只求形似,忽视神似。考生仿写时往往只注意句式的相似,而忽视了内容的关联。
2.修辞不符。修辞不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例句的修辞不符;二是与例句的修辞相符,却不恰当。
3.色调不合。有的考生在仿写时,不注意用词及感情色彩的分析,致使仿句与例句色调不合。
1.人们常用古人诗词中的一些意象来表现诗词作者的形象。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任选一首,提炼出意象来描绘作者的形象。
示例
东篱、菊花、南山,陶渊明守拙园田荷锄耕耘。
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水”为描述主题,写一个表达情感的语句。
示例
……
每周一测
1.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柳条”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50字。
2.阅读下面的诗歌,对其中的画线诗句进行扩展,要求使用散文化的语言,50字左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个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据了解,当天这里正在举行电影《高考女孩》的外景拍摄,吸引了不少家长前来为孩子祈福。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居陈国四年,在陈国提出了儒教理论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不仅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祭祀孔子。
4.下面是一段介绍黄山的文字,请以“黄山”为开头概括其主要信息。(连标点不超过60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苦心,创造世界。它在创造人间万物的同时,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了皖南山区,以神奇的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下这么多高耸入云的花岗岩山峰。大自然布置完毕后,就把这胜境给予了人类,这就是风景名胜——黄山。
5.遗憾,是人们常说的一个话题。请对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进行思考,概括出其写作中心。(不超过20个字)
母亲病倒后,老家来了一位从未见过的表姐,要替我照顾母亲。那时正是我人生最忙碌的日子,便同意了。表姐天天守在医院里,尽心尽力。一个月后,母亲走了。办完丧事,我想好好谢谢表姐,她却不见了,只留下一封信:我其实是十年后的你,穿越来此,是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和愧疚……
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当今这个年代,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许多新词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只要稍微留意,就会有新的发现:又有一个新词迅速蹿红,开始受到各种媒体的青睐,就连堪称“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也不例外。请看: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这个新闻标题位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的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华丽转变一事。这里的“给力”是动词,指“大力支持,发挥作用”,整个标题的意思为“提供支持和力量,使江苏成为‘文化强省’”。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立即受到广大网民和语言学界的空前关注,成为焦点。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7.仿照示例,另选两个字,分别写一段话。要求:拆字析字合情合理。
示例:迟——落伍者往往只是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8.仿照下面句式,以荆轲为对象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
周末培优
1.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100字左右)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示例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梅花,俏皮而含羞地开在桥头、小院,傲立在风雪中。含羞的花朵,不时惹得北风吹拂,将那漫天的花香俏影,留给踏雪寻梅的墨客,留给追梦寄怀的智者,也留给失落孤独的旅人。
2.从下面两种情景中任选一种,以“河水”为中心,扩写一段话,不少于35字。
情景一:夏天大雨过后 河水
情景二:冬天中午阳光下 河水
情景一 炎热的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泛滥,如猛兽下山,冲毁农田,阻隔交通,吞噬村庄,令无数人无家可归。
情景二 晴朗的冬天,在中午和煦的阳光照耀下的河水,一片碧绿,清澈见底。一阵微风拂过,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如婴儿脸上绽开的笑容一般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的能力。该题中,“夏天”和“冬天”是题目限定的时间,“大雨过后”与“中午阳光下”是题目限定的环境氛围,而“河水”则是题目要求扩写的中心。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所描绘的“河水”与所给定的时间以及特定背景之间的逻辑关系。
名师点睛
1.辨明氛围,明确重点。准确识别题目提供的具体材料及材料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材料规定的氛围要求。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扩写的重点和对象,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如第2题,题目规定了扩写的重点——“河水”,考生如果偏离了这一重点,就很难写好。
2.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想象是扩写的灵魂,考生要根据题目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保证将情景表现得具体而生动。在扩写的时候,考生除了运用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感人。
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20个字。
至少从商朝起,中国就有了政、巫、文合一的人与神明的精神沟通。至西周,发展为尊天、敬祖、明德、重人事的文艺思想。可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在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汉、唐、宋,赞美天地、关注苍生,几乎成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准则。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所以千年不衰,在于中华民族始终具有人文情怀,在于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和清静无为的道家精神等的多重滋养。
“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的时候,首先要细读文段,逐句分析句意。第一、二、四句是对几个历史阶段思想状况的分析,第五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所以千年不衰的原因,第三句承上启下,指出“天人合一”理念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