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6900字。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春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朱玲莉 审题人:田 英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中草药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晋周处《风土记》谓:“茱萸九月初九日,气烈成熟,折茱萸插在头上,可以辟恶气、御初寒。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茱萸于臂、悬茱萸于屋,并将茱萸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首先说: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黄白色的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叫“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黏米做的面粉)。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摘编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证了重阳节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
B. 文章引用了史料,运用事实分析论证了不同历史时期重阳节的演变。
C. 文章在分析重阳节的演变时作者是以并列式论证结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
D. 文章第四段分析论述了“茱萸”“菊花”迎来新的辉煌,与本文论述中心关系不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论意思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 《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的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C. 《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向着大喜节日转变。
D. 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文人墨客又以诗词歌赋不断向其注入文化元素,百姓也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 唐太宗诏令中“尚此重阳,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 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避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能。
D. 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及追求。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茱萸”“菊花”迎来新的辉煌,真实“重阳“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中心关系不大”错误。
2. 试题分析:原文“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选项为“皇宫里”混淆范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原文只说“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长生不老”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