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字。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15400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这种“活”的境界在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时时可见。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我的尝试如下。
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
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同时指导同学作剪报,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我讲《雨中登泰山》,重点介绍了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大年三十登泰山,新年初一绝顶观日出,何等气魄;写泰山雪景,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又何其壮美。经过比较阅读,学生体会到:写景状物宜选择独特景致来描绘,雪景、雨趣,我们或许可写雾中的山水。再如这几年余秋雨散文一直是文化热点。《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特别是写小时候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一段,饶有情趣。在《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此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比如评价章士钊、陈西滢、杨荫榆、梁实秋、胡适等现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时,可依据史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