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710字。

  辽宁实验中学、沈阳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王朝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在古代城市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都城和大运河关系十分密切。运河的出现是王朝政治的产物,主要是为都城服务,以满足都城的物资需求为目标。都城依赖运河,运河是都城的命脉。封建王朝通过运河漕运获得粮食供给以维持其存在。以都城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漕运之网,紧密地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联系在一起,为都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技术与信息资源,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等七大古都都无不是运河长期营造的结果。
  运河既为都城的命脉,其变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都城的变迁。运河不仅可以改变都城运动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还是都城兴起、发展和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以北宋开封为例,运河不仅为开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而且还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运河交通是宋初建都的基本考虑,依靠运河是北宋立国的基础,发展运河是开封繁荣的重要因素,受制于运河是北宋积弱的主要原因,运河的衰落和南北运道的断绝是宋室衰落和都城南迁的重要原因。运河体系的改变也影响都城位置的变化。唐代以后都城由关中向开封转移,再由开封向杭州和北京两个方向运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河体系的改变使长安丧失了全国经济的支撑,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一起推动了都城的转移。
  运河的发展与变迁是以满足政治中心城市的物质需求为主要推力。古代都城持续增长的粮食及其他物资需求是推动王朝运用政权力量发展运河的主要因素。都城是运河的起点、终点和节点,运河以都城为中心向外延伸。先秦时期的区域性运河网络都是以各国都城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如吴之姑苏、魏之大梁、楚之郢都等就是当时的区域运河中心。为保障都城的物质供给和运河的畅通,各王朝无不尽其所能,不断改进运河的开挖技术、蓄水引水技术,创造出翻坝技术,造就了引水工程、清江口运河枢纽工程等水利工程奇迹。大运河和运河体系就是两千五百年来在经由无数次规划、开挖、疏浚、疏浚、整治、改建、扩建等过程汇聚而成,并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伟工程。
  (节选自《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河是王朝政治的产物,如果不是为了服务王朝的都城,中国就不可能出现运河。
  B.北宋都城开封的崛起、发展和繁荣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重要影响。
  C.王朝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大幅增长的物质需求是运河的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原应。
  D.中国大运河是历经千年,在数以百计的分段运河的基础上不断建设而成宏伟工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除了指出运河的出现与王朝政治有关,主要在论证都城对运河的依赖。
  B.文章以七大古都的变迁为论据,论证了运河营造都城,都城推动运河发展的论点。
  C.文章第二段表明论点后,就开始分析运河变迁对北宋王朝兴衰和都城转移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都城的发展对运河发展的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王朝如没有由运河系统组成的漕运网络,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就会失去联系。
  B.运河体系的改变是唐以后都城运动轨迹逐渐东移后又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C.先秦时期的姑苏、大梁、郢都等城市既是各国都城也是区域性运河网络中心。
  D.各王朝为保障都城供应而发展运河的措施也促进了水利工程等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