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0字。
第三单元小说(1)
一、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单元的文体是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这些文章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有的是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有的是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还有的是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家的家国情怀。这些文章,往往都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结永恒,以简单显示丰富。读这些小说,让我们走进不同的时代,去认识时代风云变化中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感受到平凡人物的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在一个小故事、小插曲、小片段里,贴近真实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如何以小见大,需要巧妙的构思,并通过细节去表现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本单元的课文不仅语言精妙得当,细节刻画更是出神人化。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仔细品读,学会写短篇小说。
2.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
本单元选编了五课共六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这些文章分为基本阅读三课共四篇,扩展阅读两课共两篇。它们分别为鲁迅的《药》、莫泊桑的《项链》、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以及孙犁的《荷花淀》、王蒙的《春之声》。
(2)表达交流活动。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一起来编故事”,该活动是希望学生能尝试写微型小说,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3)点击链接短文。
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方寸微雕展现大干世界”、“熟读精思才能融会贯通”,这是为结合本单元的内容而写的。
二、课文教学
9.药
1.课文解读。
(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4年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9年8月回国,先后存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药》中的夏瑜是影射秋瑾的。“夏”和“秋”相对,“瑜”和“瑾”都从玉字旁。当然,夏瑜也概括着别的革命人物,像比秋瑾早几天在安庆就义的徐锡麟等,所以作为男性来写。华、夏两家,合称华夏;巾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暗示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体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说: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两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是给华小栓治痨病的,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从以华、夏这两个可以代表中国的字眼为姓,可知作者的忧愤之深广。
(2)基本解读。
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山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在叫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进行的,两条线索也就是在这些场面中交织的。在刑场上,由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而将两线连接,这是情节的开端;在老栓家,由小栓服下夏瑜的血而将两线交织,这是情节的发展;在茶馆里,由茶馆谈药并谈夏瑜而将两线汇集,这是情节的高潮;在坟场上,由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同时为儿子上坟而将两线融合,这是情节的结局。
第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第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第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妒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