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类练习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0).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1).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2).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4).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5).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6).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7).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8).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9).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20).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2).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3).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4).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5).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6).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7).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8).doc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9).doc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 (1)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攻赵于长平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①,引兵而归②。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③,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攻,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选自《战国策》)
【注】 ①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大战,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多万人。②引兵而归:秦相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下令召他回秦。③楼缓:赵人,仕于秦,此时为秦作说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兵而归 引:率领 B.楼缓辞让曰 让:责备 C.虞卿曰:“此饰说也。” 饰:骗人,虚假 D.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任:担保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楼缓“予秦城”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
②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③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
④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提出用赵国六城来换取秦、赵讲和的条件,当赵王问计于楼缓时,楼缓先说自己不适合说,说了怕引起猜忌,但在赵王的一再追问下,只好敷衍说可以予之。 B.虞卿认为秦国没有继续攻赵,是因为长平之战后士兵疲惫不堪,根本没有力量再战,所以不应予秦城。 C.楼缓狡辩说虞卿根本不了解秦国的实力,此时如果拒绝了秦的要求,来年秦攻赵,还是要割地求和,不如予之。 D.虞卿认为即使是现在答应了秦的要求,来年秦一样会攻赵、要地。到了那时,给,已无地可给,不给,秦继续攻赵,还不如现在就不给,以免秦更强、赵更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试言公之私。
(2)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3)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
2.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
……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3)
1.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1~4题。
甲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乙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史记 项羽本纪》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像鸟儿张开翅膀
B. 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 壁:营垒,军营
C.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眦:眼眶
D. 杀人如不能举 举:施行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击沛公于坐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B.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C. 无不膝行而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壮士,赐之卮酒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 或 说项 王 曰 关 中 阻 山 河 四 塞 地 肥 饶 可 都 以 霸 项 王 见 秦 宫 室 皆以烧 残 破 又 心 怀 思 欲 东 归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
……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5)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下列句子中,与“人莫之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伯乐乃还而视之 B.非我也,兵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且相如素贱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失败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疆界 D.隧而相见 隧:隧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京,使居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公入而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其乐也融融 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姜氏因为生庄公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
……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20)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故侯王称孤、寡。’非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曰:“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握:跟随 B.矜功不立 矜:夸耀 C.乃今闻细人之行 细人:小人 D.清静贞正以自虞 虞:担忧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的思想的一组是( )
①斶亦曰:“王前!” ②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④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⑤愿请受为弟子 ⑥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颜斶让齐宣王上前,以这种看似无礼的行为来引起齐王与大臣们的不满,从而说出自己“士贵于王”的观点。 B.颜斶引用典故、古语辩证地阐述了王与士的关系,特别是在论证“生王不如死士”时,有力地说服了宣王,使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为了使自己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不遭到破坏,颜斶拒绝了宣王的邀请,表现了他纯正自守、安贫乐道、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 D.全文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齐王、颜斶的个性品格及思想感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是也。
(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①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