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芙蕖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特点。 
2、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重点掌握“事”、“实”、“目”、“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事”、“实”、“目”、“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后字笠翁,一字谪凡,号觉世稗官,兰溪(今属浙江)人,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戏曲理论《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他的作品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和《闲情偶记》、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绵回文传》等。)
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字词。
理解常用的词语的含义。
1、其事不一而足    事, 能事,长处
2、请备述之          备,完备全
3、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也      秋,时候
4、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日,一天天,名词作动词
5、互芬齿颊             芬,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芬芳
6、又时病其漏          病,意动用法,以……为苦
7、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草菅其命,把它的生命看得像野草一样,随便处置
学生自己先翻译课文,相互指出不足的地方,教师再加点评。
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点明说明中心——备述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
文章先分说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分四段来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第2段详细写“可目”,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从花开之前写到花开之时,再写到花谢之后,突出了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起,“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与“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完全不同的特点。
第3段,说明芙蕖“可鼻”之能事。
第4段,说明芙蕖“可人之口”。
第5段,说明霜中败叶又可备经年裹物之用。
第6段在分说的基础上,总括芙蕖的优点,“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照应第4、5段的可口、可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以五谷对比,照应“可口”段。“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再一次以百花映衬,照应“可目”、“可鼻”两段。“种植之利有大于此乎?”则照应1—5段。
这一段话,五个分句,没有一句不照应到前面的说明,结构严密。
第三段(第十段),写作者的感叹。
本段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但由于没有条件好好养护,怀着常常的歉疚之情,字字情深,句句意厚。
学生理解归纳文章说明内容的特点。
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第一部分总提,第二部分详细说明、揭示中心,第三部分发出感慨。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
小结:
1、本文的说明,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处理材料时采用了有宾有主、有略有详的方法。
全文以荷为主,以“群葩“为宾;写荷则以“可目”为主,其他“三可”为宾。“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者中,“可目”、“可鼻”为“耳目之观”,说的是观赏价值;“可口”、“可用”属“家常之用”,说有是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百花”,并无特别优越之处。作者从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详写“可目”,其他从略,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这样安排详略,与作者、读者对事物的了解不无关系。“可目”,因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
2、本文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