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5480字。

  时评写作十讲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  曹林
  评论写作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不断形成新观念、不断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我们应该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新的知识,而不是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中透支自己的所学所积累,把自己写空。
  第一讲评论的知识准备
  〖序〗
  马少华作为一名评论课教员,我始终把新闻评论教学看作是帮助他人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如果以阅读、揣摩他人发表出来的作品为起点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明显的难点,那就是: 对于作品的形成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它们藏在作者的头脑里,或者,已经从那个头脑中消失掉了。而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活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新闻评论的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新闻评论写作是可以学习的话。
  从这一点来说,正如曹林所指出的那样,新闻评论的教学本身是有缺陷的,即往往只面对作品,却忽略了作品形成的过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我自己的评论教学,才像曹林所批评的那样,由“帮助他人提高观点表达能力”,不觉间退缩到“帮助他人提高表达效率”这样一个“技术性”的层面上了。因为后者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好了,那么现在由曹林,作为中国当下最出色的媒体评论人之一,从自己的写作、编辑经验和感悟出发,把上述藏在作者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习新闻评论的人,善莫大焉。他的这本书中的案例,带着一篇评论产生之初的鲜活情境,带着新闻评论一线的生动气息,带着评论编辑岗位的判断标准,无疑与高校评论教材过于稳定乃至沉闷的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 哪怕它没有后者那么严谨的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总是存在于那些新闻评论的写作者的头脑中,尤其是那些写作旺盛的头脑中。现有新闻评论的教程,也尽可能地把那些创作着的头脑当作自己的宝贵资源。然而,可惜的是,那些处于写作状态的头脑,却很少对写作活动本身,尤其是对写作教学活动进行持续地、全面的思考。那些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由于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整体的传播优势,因此难以对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尽管后者的体系在前者看来也许不值一击。
  曹林是个例外。曹林是少数处于旺盛的写作状态之中,却同时对写作规律和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持续思考的人。这些年来,他所提出的“批判的价值次序”见曹林: 《从造谣到黑客: 批判的价值次序》,载《拒绝伪正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等问题,以及他对评论伦理责任问题的反思,是在评论写作和编辑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这是我们局限于教学环境之中所不可能产生的思想。曹林是写作的,同时也是反思写作的,这形成了这本独特的书。实际上,如果缺乏写作(与编辑)实践这一源头活水,就不可能(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是较少的)遇到评论写作中的真问题;而如果缺乏理论思考能力,则不可能概括出这样的真问题,不可能对这样的问题产生敏感。在这方面,曹林恰有自己的优势。
  被人在博士论文中称作“新时评”这是陈栋在《解码新时评: 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1996 2006)》中使用的概念,用来与20世纪初就已经产生的“时评”概念相区别。这本书脱胎于他的博士论文。的这样一种写作,自上一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蓬勃发展已十多年了。它应该在写作者中产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念和经验了。曹林的这本书,就是这样的理念和经验。“新时评”的写作在比以往更为开放的表达空间中,比以往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新闻评论作为观点表达实用工具的一些规律。因此,由旺盛状态的“写作中人”拿出这样一本书来,就是把十多年来“新时评”写作的理念、经验注入新闻评论教学体系的机会。
  我读此书,注意到曹林对现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尖锐批判,在许多方面是有道理的。当然,他的“横扫一切”之势和“烧书”之语,未免显得轻狂。作为一名教评论的教员,我尊重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尊重同行 无论是现在的同行(评论教员)还是过去的同行(评论员)的劳动,如果它们都能对他人的观点表达有所帮助的话。
  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