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古诗词阅读指要
(万金镇一中 刘新灵)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说别的,仅是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的璀璨繁星,闪闪发出迷人的光彩。
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破土而出以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不达意,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心驰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的芳香。
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即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
首先,有意识地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学生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形成健全的人格。诗词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宝藏极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情趣,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习、背诵,用这些优秀的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的旅途中将受用不尽。
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在诵读时,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在于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抓住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学生读起来就有感情,就能荡气回肠。又如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那种开阔的胸襟,那种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能给人以不尽的启迪。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判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
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兴不胜举。教师教学生诵读古诗词,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炼、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的心田撒播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教师热爱优美的中华诗词,教出感情,教出气氛,学生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往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第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情猛烈撞击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就会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时间的攸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教学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