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Word版含解析5份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2课+典型例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4课+新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5课+模拟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新大纲】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2017年增加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题目。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考点,一般为单独命题,个别省市将这一考点与理解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试题内容一般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考情分析
  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
  2016年高考全国卷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2017年高考全国卷
  II卷 I卷 III卷 卷Ⅰ 卷Ⅱ 1卷 2卷 3卷
  塞壬的歌声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艺术是什么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留住乡愁
  理解概念   
  ……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 “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解题技巧: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其主体是立足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土地具有稳定性,土地生产的过程同样具有循环式的稳定性,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年年如此,无需月月创新、年年变革,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其副产品则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的依赖顺从意识。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联系,天地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普惠万物的无私大爱,给人以德性上的启迪。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法自然之德,都可以说是源于天地大爱对人德性的启迪。
  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生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家族集体观念。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国家文化不同,它更多表现为亲情文化、家族集体文化。其副产品则是等级观念与家长制。
  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会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秩序等的忠孝文化有着明显差异。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形成极大反差。
  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也有许多共同性与契合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实现融通,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摘编自许建平《在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