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散文阅读+理解)Word版含解析5份
(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阅读+理解)第02课+典型例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阅读+理解)第04课+新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阅读+理解)第05课+模拟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2)国内外作品兼顾。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4)题型更加开放。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
  ……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解题锦囊】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如下: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就会发现“干瘪”“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比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
  ……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