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24份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1)+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集训+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集训+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集训+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3)+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集训+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集训+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3)+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集训+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集训+9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2)+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专题集训+11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专题集训+12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与报告+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2 识陷阱 比对定答+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悟内涵 推断作答+Word版含答案 (1).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悟内涵 推断作答+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2 论述类文本阅读(2)+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3 论述类文本阅读(3)+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集训 1 论述类文本阅读(1)
[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2017•安徽四校高三年级十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红”更有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导致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用“网红”的那种生存状态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1.B (“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3段末尾表述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红”更有意义。
2.A (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有误,从原文来看,原因是认识到“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红”是指“网络红人”,原本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3.D (“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与“在评判‘网红’肤浅、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内容来分析推断,没有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二、[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国语•楚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
……
专题集训 2 论述类文本阅读(2)
[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知识产权撬动知识创新
滕朝阳
回溯人类文明史,专利制度促进了创新知识迅速公共化,同时也为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保证。从专利制度诞生早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序来看,二者之间应该存在极其重要的因果关联。时至今日,包括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法律保护。为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进入人们的观念,被确立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不过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也令世界刮目相看。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不少,“山寨产品”还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知识创新是充满高风险、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难度的智力活动。很多人能熟练应用旧知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知识,而知识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人类福利增进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只有尊重、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并为持续创新奠定基础。相反,如果人人都可以搭便车,从事知识创新的人就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与激励,持续创新就会丧失动力。
漠视知识产权,就将被假冒伪劣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即使是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往往不够重视。作家莫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几年
……
专题集训 3 论述类文本阅读(3)
[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邹 怡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2016年11月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精心编排了25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章节的编排采用修辞手法,且暗示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有丝绸。
C.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D.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1.C (“紧扣”不准确,应该是“
……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考纲要求]
2017年《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卷分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