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80个字。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疏通字词
  1、走进作者
  作者 孟子 别名 名轲,字子舆
  评价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代表作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2、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民(yù)舜(shùn)孙叔敖(áo)畎亩(quǎn)    
  傅说(yua)  鬲(gã)法家拂士(bì)
  3、朗读节奏划分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重点实词
  ①三里之城(内城)       ②七里之郭( 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
  ④城非不高也( 城墙)      ⑤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
  ⑦米粟非不多也( 粮食)    ⑧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   ⑪寡助之至到(极点)  ⑫天下顺之( 归顺)
  ⑬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⑭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⑮管夷吾举于士(狱官)⑯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这,这个)⑱人恒过(常常、犯错误)
  ⑲困于心(困扰,忧愁)衡于虑(思虑)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