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90字)
构思过程中如何做到“切合题意”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
应试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有统一的命题,要求考生重视题意,评分标准首条即是“切合题意”。题意的偏离流失,题意的肤浅解读,都会严重影响作文的分数。要做到 “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拟题、扣题和点题等方面苦心经营。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审题基本准确,但是,构思过程中却离题意越来越远。因此,本文从审题与构思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到切合题意。
浓缩法:萃取精华而不是滤出渣滓
话题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需要仔细地推敲材料。材料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阅读话题材料,要有全局观,抓住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因为主要信息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例如:
(1)有人描述当今教育中存在的 “怪圈”现象:幼儿园小朋友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而大学生却在接受幼儿园教育——对人要讲诚信,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老人让座!
(2)记者在西部贫困地区采访,与一个放羊娃之间有一段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不上学?”孩子:“放羊。”记者:“放羊干什么?”孩子:“挣钱。”记者:“挣钱干什么?”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生娃。”记者:“生娃干什么?”孩子:“放羊。”显然,孩子的回答中也有一个“怪圈”。
你见过生活中类似的“怪圈”吗?你对这样的“怪圈”现象有何思考?请以“怪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两则故事从外部形态看有很大距离,一是描述教育的弊端,一是西部地区贫困人们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用萃取法,就可以寻找到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东西──一种奇怪的循环,这就是话题的精髓。可以据此编故事描述 “怪圈”现象,比如人事改革中“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也可以着力分析造成“怪圈”的深层原因,怪圈是一种循环,循环的结果不是进步而是倒退,造成这种循环的原因是只顾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眼光。比如某些地区在发展生产与治理污染中也常常陷入怪圈: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再污染。人们功利目的太强, “污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