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必修5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启发式学案(学生版).doc
必修5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启发式学案(教师版).doc
必修5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说明性教案(最新).doc
《报任安书》启发式学案(教师)
主备人:时珠峰 审核人:胡秀霞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及其司马迁的遭遇,理解文章的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时间: 两课时
预习课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二、诵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 ) 诎体( ) 箠楚( ) 槛阱( ) 圜墙( )
惕息( ) 羑里( ) 强颜( ) 赭衣( ) 缧绁( )
倜傥( ) 愠色( ) 刺谬( ) 倡优( ) 暴肌肤( )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1.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曩者辱赐书(从前)
3.若望仆不相师(效法) 4.幸勿为过(责备)
5.特以为智穷罪极(只是) 6.恨私心有所不尽 (遗憾)
7.不韦迁蜀(贬谪,放逐) 8.草创未就,会遭此祸(副词,恰巧)
9.则不知所如往(到……去) 10.所谓强颜耳 (
……
高二语文说明性教案(1)
课题:《报任安书》 主备:时珠峰 审核:胡秀霞 时间:2016年10月21 日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
及要求 活动
时间 反馈及评价
方式 备注
1 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书:古代文体,书信。 1.要点归纳:
①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②《史记》(《太史公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易混淆文体的对比:“书”与“序”“表”“论”等的对比。 阅读预习内容,了解司马迁及其成就、本文的写作背景 4=2+2 教师提问,酌情加分。
2 梳理文意:1.掌握重点实词“曩”“恨”“望”等、虚词“之”“而”“乃”等。
2.掌握通假字“关”“抢”“罔”“底”“诎”等。
3.词类活用:“垂”“倡优”“衣”等字词的使用。
4.古今异义:熟知“意气”“勤勤恳恳”等字词。
5.一词多义:“就”“望”“厥”等字词意思的掌握
6.特殊句式
7.重点句子翻译 规律性: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结合现代汉语语法理解句式。
3.文言文翻译文言翻译讲究:信、达、雅。 核心环节:
1.通读全文,结合语境理解原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解文言文句式。
3.翻译句子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1.通读文本,圈画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字词。
2.标注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3.小组讨论,解决共性问题。
4.师生探讨解决个性问题。 39=6+4+8+5+4+5+4+3 1.展示不理解的部分。
2.课堂提问,检测并巩固知识点。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反思总结 整理本节课收获 2
高二语文说明性教案(2)
课题:《报任安书》 主备:时珠峰 审核:胡秀霞 时间:2016年10月21 日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及要求 活动
时间 反馈及评价
方式 备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