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20.《石钟山记》一体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和借鉴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 对比《游褒禅山记》,学习本文借记游说理的方法。
3. 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临、鸣、口、向、鼓等。文言虚词:焉、而等。理解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初步了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规律。
二、文学常识:
1.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起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卓有政绩。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北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苏轼逸事
(1)苏轼长相
初中课文有一篇魏学伊的《核舟记》,其中有一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指两颊上的胡子,由此可断定苏轼有络腮胡子,时人戏称“苏胡子”。苏轼与苏小妹曾有一段趣闻:苏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个缺陷,额头比较大(大奔头),苏轼赋诗嘻之“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意即苏小妹人在卧室里,准备到客厅,结果人没进来,额头先进来了。苏小妹很生气,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赋诗还以颜色“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前”。苏东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泪,流啊流啊,经过漫长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边,言其脸长(马脸)。
(2)出人头地
嘉佑二年(1057),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任主考官,在阅卷时看到一篇文章写得极其精彩,不禁拍案称绝。当时欧阳修久在京城,对城中青年俊杰也有所了解,觉得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本来想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又怕别人说三道四,就把这篇文章定为了第二。结果发榜时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当年才23岁、来自四川眉山的一个年轻人——苏轼。后来苏轼按例去拜会主考官,欧阳修一见苏轼就喜欢上了他。后来他在写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说,这样的人才,我在路上见到他也应该给他让路,让他高出别人一头。(“吾当避路此人,出人头地。”)
三、背景材料
本文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