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00字。
荷塘月色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
……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