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道选择题,约7000字。
第一册第五单元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事于颛臾(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陈力就列(施展才能)
B.虎兕(犀牛) 有国有家(大夫的来邑)
C.龟玉毁入椟中(木匣子) 萧墙(国君宫门的照墙)
D.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 文德(文教和德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借代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虎兕出于柙 D.而在萧墙之内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河曲智臾笑而止之曰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虎计之曰:“技止此耳”
答( )与( )同
A是在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可忍,孰不可忍
答( )与( )同
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虽乘风御奔,不以疾也
答( )与( )同
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B曹刿请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可退
答.( )与( )同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6.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词义完全不同。请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并指也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比较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移其粟于河内 ( ) ②弃甲曳兵而走 ( )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7.词的意义有: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又有联系,一般都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或因用通假字产生的,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字义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弃甲曳兵而走 ( )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③朝服衣冠 ( )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8.文中“之”字出现多次,选出“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树之以桑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