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小题,约14270字。
江苏省溧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梵高远离了传统审美的 ,以空阔的气势和才力俯瞰当代、睥睨千秋,从而一扫艺术界的平庸 和乡愿惰性。他有着崭新的、 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颤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
A. 藩篱 单薄 振聋发聩
B. 藩篱 浅薄 惊世骇俗
C. 范畴 单薄 惊世骇俗
D. 范畴 浅薄 振聋发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引申为边界、屏障。也比喻界域、境界,或用来指某一范畴。“范畴”,指领域,范围。“单薄”,指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力量薄弱,不充实。“浅薄”,指1、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2、指社会风气浇薄;轻浮。3、鄙薄;简慢 。4、轻微;微薄。“振聋发聩”,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惊世骇俗”,指人因思想、言行等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三组词语中“单薄”和“浅薄”的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单薄”指穿衣少或力量弱;而“浅薄”指人的学识、修养,社会风气或为人方面。语境中明显强调的是梵高“一扫艺术界”的风气,所以第二处选“浅薄”。排除A项和C项。“振聋发聩”中侧重指声音大或语言文字的力量。“惊世骇俗”侧重指人的思想、言行异于寻常。语境强调梵高的艺术感觉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所以第三处选“惊世骇俗”恰当。由此本题选B项。
2. 下列诗句涉及年龄的文雅说法,其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弱冠,是指男子20岁)(左思《咏史》)
B.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是指女子13虽)(《诗经•氓》)
C. 女年甫及笄,袅袅有容色。(及笄,是指女子15岁)(和邦额《夜谭随录》)
D. 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期颐,是指100岁)(陆游《老甚自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错在“是指女子13岁”。“总角”是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 。,
(1)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
(2)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阴的夏
(3)阴阳潜移,春秋代序
(4)物类的衰荣生杀
(5)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6)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A. (3)(4)(6)(2)(5)(1)
B. (1)(3)(2)(4)(6)(5)
C. (3)(6)(1)(4)(2)(5)
D. (1)(5)(2)(4)(3)(6)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答题时既要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又要注意横线间的标点符号,注意层次。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看,明显是(2)和(5)排在一起,且(2)在(5)之前,这样排除答案B项和D项。而(5)如果处于末句,则语句没有说完。所以(5)不能在该语段的最后,这样排除C项,答案只有A项正确。
4. 下列各句加点处修辞手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B.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D项错在“呈正态分布”。仔细读图,图表中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13.5%与10.6%,南中北三个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9.0%、12.7%、14.9%。可见该省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非正态分布,应该相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