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届一测作文评分细则.docx
滨河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作文解析下水)-映.doc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答案打印版】.doc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pt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原卷打印版】.doc

  深圳市滨河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龙  猫  2017年11月24日
  说明:
  (1)部分资料摘编自网络,原创部分系一家之言,请批判使用;
  (2)感谢滨河中学梁淑萍老师供稿;
  (3)序图:朱生豪、葛剑雄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解题提示:此题比较简单,应该给每一段概括写段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这是古今对比,而不是专讲所谓古代社会的“固有特点”,所以这属于因果类错位设误,考生出错的症结在于没有搞清楚这种误解的溯因。】,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规范不同不等于没有规范】,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说明规范的建设和普及是历时的,而不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地存现的。】。
  【古人没有文献引用意识】②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古人没有著作权意识】③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人有故意作伪的意识】④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⑤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不是“先秦以来”,因此2B错,这属于错位类设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和班固有啥关系?3A无中生有,设误得太离谱了,这只是说明重大学术问题上,我国学术界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⑥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B.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人们认为“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相关内容见第一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原文只是“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该项中的“自先秦以来”的时间概念出错,原文是“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具体内容见第五段。】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的分析错误,作者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具体内容见第五段。】
  B.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