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000字。
第三册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一、【考点对接】
1.考点诠释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本单元复习重点一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本单元复习重点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2.经典展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 题。(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广东卷〉)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 .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 .岂足多哉                          多:称赞
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⑶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 .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 .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 .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 .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 .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⑸.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②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简要点拨】
⑴.【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 【答案】B
⑵.【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答案】C
⑶.【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与判断。从文中容易看出,A项陈述的是中心重点。 【答案】A
⑷.【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 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B 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答案】C
⑸.【解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附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3.方法精要
在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重点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学习其严密周详的论证推理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例如:《劝学》一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三段 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四段 用了十个比喻,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知识梳理】
1.基础盘点
《寡人之于国也》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厂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俘(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冰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