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课件试题)(打包21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二王何必曰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二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0.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二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1.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2.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三民为贵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三民为贵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3.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三民为贵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4.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5.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一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6.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一王好战请以战喻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4.doc
二、王何必曰利
释文题
“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 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明主旨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愿闻其指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旨 意旨、意向
(2)一词多义
①接怀利以相接: 兵刃既接: 忧与愁其相接: 汉兴,接秦之弊: 出则接遇宾客:
②去兄弟去利: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去门十里以为界:
答案 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
②抛弃,丢弃/离开/距离
(3)古今异义
①以罢三军之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答案 ①军队。②卿大夫的采地食邑。③这样而。
(4)虚词归纳
①其弑其君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②之先生将何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复: 句读之不知:
③而鸡鸣而起: 舍生而取义者也: 登轼而望之: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答案 ①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②动词,到/代词,他/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 ③连词,表修饰,不译/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然后/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王何必曰利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
答案 D
解析 徒: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C.何以利吾家 D.鸡鸣而起
答案 C
解析 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苟为后义而先利
B.何以利吾国
C.先生将何之
D.未之有也
答案 A
解析 A项为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国
B.上下交征利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答案 B
解析 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D.什一,去关市之征
答案 D
解析 A项“颁”同“斑”。B项“反”通“返”。C项“蚤”通“早”,“施”通“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子见梁襄王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天下恶乎定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C.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什一,去关市之征
D.望之不似人君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答案 B
解析 B项“恶”,何、哪里、怎么。A项前者为“拜见”,后者为“看”。C项前者为“统一”,后者为“一个”。D项前者为“看着”,后者为“期待”。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
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
答案 A
解析 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以待来年然后已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项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C项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5.对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②不足,又顾而之他。
A.①齐人的妻子问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饮酒吃饭,齐人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②还吃不饱的话,齐人又回头到其他的地方(找东西吃)。
B.①齐人的妻子问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饮酒吃饭,齐人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②时间来不及的话,齐人就掉头离去。
C.①齐人的妻子向齐人要吃要喝的话,齐人就到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去借)。
②时间来不及的话, 齐人就掉头离去。
D.①齐人的妻子向齐人要吃要喝的话,齐人就到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去借)。
②还吃不饱的话,齐人又回头到其他的地方(找东西吃)。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