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45张,学案约10290+4040字。
第四单元《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有无相生
释文题
“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
……
第四单元《老子》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 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答案 D
解析 A项应为“对照”“比较”。B项应为“自我夸耀”。C项应为动词,慎重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
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
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的人”。A项与“也”构成状语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B.起于累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死而不亡者寿
答案 C
解析 A项“见”同“现”。B项“累”通“蔂”。D项“亡”通“妄”(一说通“忘”)。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强行者有志
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答案 D
解析 D项古今义均为“软弱”。A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确定不移,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无为,事无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
B.味无味 名词作动词,品尝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