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含解析)(打包7套)新人教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3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3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每周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4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4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4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4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周末培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71220146.doc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信息进一步提炼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记者: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您有什么感想?
于:其实我是深感惭愧和不安啊!和在岗的老师比,我的工作压力和身心紧
……
每周一测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嫉恨(jí) 撰稿(zhuàn) 悼念(diào) 豁然开朗(huò)
B.闭塞(sāi) 奠基(diàn) 诅咒(zhòu) 卓有成效(zhuó)
C.诬蔑(wū) 衷心(zhōng) 空白(kōng) 繁芜丛杂(wú)
D.磐石(pán) 诽谤(bàng) 爱戴(dài) 大腹便便(piá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编辑 压榨 水乳交溶 浅尝辄止
B.奚落 签署 原形毕露 永垂不朽
C.困顿 枷锁 眼花潦乱 食不果腹
D.愀然 赎罪 旁证博引 欢渡佳节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②真正的精英从来都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恃才傲物,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学有所成的保障,但并非唯一的路径,学习者如果缺少良好的心态与科学的方法,最终只能是心劳日拙,难有收获。
④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歌唱家周小燕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气贯长虹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观众,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⑤这里景色宜人,潺潺的溪涧,光洁的跳石,艳丽的野樱桃,已让你眼花缭乱;那拔地柱天的峰林,姿态万千,更使你应接不暇。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武汉除了发掘本地优秀人才,还应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做到楚才晋用,让更多人才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建设武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它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种植在海水经过的土地上,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
B.无论是“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政箴言,还是“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的具体要求,网上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事关能够凝聚起网络时代的共识。
……
周末培优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的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中国传统学术博大精深,难以穷尽。②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③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
2.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段开头的语句,可提炼出“谨严与虔敬”“认真”等词语,这样即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对于最后一问,只要对该段最后一句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作者这样写黄侃,再现了黄侃个性化的言行,也说明了那个时代的自由风貌(见第①段),以及学者们的自由之态、率性之真的内在精神的相似性(见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马约翰
清华校园里校外人物雕塑有四座,三座是朱自清、闻一多和吴晗的,另一座便是马约翰(1882-1966)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