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30个字。
13 背影
课题 背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等词语。
2.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养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阅读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亲情,心存爱意,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祖母的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体知识 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游记、通讯、书信、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读准字音 马褂(ɡuà)搀扶(chān)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ɡ)
狼藉(jí)赋闲(fù)迂腐(yū) 栅栏(zhà)
琐屑(suǒ xiè)差使(chāi) 典质(diǎn)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 举箸(zhù) 簌簌(sù sù)
拭泪(shì)游逛(ɡuànɡ)
辨清字形 簌(sù)簌簌藉(jí)狼藉
籁(lài)万籁俱寂籍(jí)籍贯
躇(chú)踌躇琐(suǒ)琐屑
箸(zhù)举箸提笔唢(suǒ)唢呐
著(zhù)著书立说锁(suǒ)锁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