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10字。
俯就,只为更好的生命自长——陈治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评析
大理大学文学院 汲安庆
一、《山海经》印象
1、激趣导入:鲁迅这一生著作无数,却没有一篇文章完整地写过他的母亲,但对他的保姆阿长却情有独钟,不仅写了,而且写得洋洋洒洒,挥毫泼墨。我们曾读过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阿长,今天再来读一读他的《阿长与<<font face="宋体">山海经>》里的阿长,看看这位大文豪是用怎样的笔墨来为他那一无所有,甚至卑微的保姆作传,从而让她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的。屏显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2、交流《山海经》印象。围绕课文描写《山海经》的文字,分别交流“我们”、童年鲁迅眼中的《山海经》印象。抓住“好奇的书”“我很愿意”“念念不忘”“一……就……”等词句读出鲁迅对书的一往情深。
3、体会求书不得的失望之情。
屏显文字——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请学生思考该以何种情感朗读,并要求结合关键词句讲明理由。学生抓住“但不好意思”“谁也不肯”“还……又没有……”“很远”“只能”“都紧紧”等词,认为该以“失望”之情读;教者追问:“失望”的程度有无变化?学生交流后回答:从“不好意思力逼”而不得的“失望”,到求助无门的“失望”,再到兜里有钱却没机会买的失望,到最后手里捏着钱,眼睛盯着书店的门,却依然不得的“绝望”。失望程度越来越高,情感跌宕起伏。教者趁势让学生读出这种越来越浓的失望之情。
4、小结、导入“阿长印象”的教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一起读第21自然段。生读:“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评析:整体来看,教者采用的是“回溯式”教学策略,即从阿长为童年鲁迅买到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一“尾部事件”起,引领学生逆流而上探析阿长印象一、二、三(霹雳、震悚→不耐烦、憎恶→怀念、悲悯)。这是大胆的教学重构,教学的整体感,视角切入的独特性自不必说。但是,也存在着隐患:重构后的教学意脉与文本的意脉是否存在着龃龉或割裂现象?侧重阿长印象分析,是否会不知不觉演变成阿长形象分析?是前者,很可能偏离文本篇性特征的揭示;是后者,必然偏离叙事散文类性特征的把握,稀里糊涂地将文本当作小说来教。
欣慰的是,陈老师基本规避了上述问题。对阿长印象解读的一波三折,恰好与文本独特的“波峰波谷”式结构暗合——通篇围绕两种神力来组织叙事、抒情,也有学者将之形象地称为“蓄水池”式结构——不直接抒写对长妈妈的缅怀之情,而是先写对她的讨厌,再写对她的敬佩,接着又陷入对她的憎恨,然后又萌生对她的敬意和感激,最后深眷的缅怀之情冲决而出,这就好比蓄水池,不是一下子加满,而是加了一些,放掉一些;再加,再放;最后猛地一下加满,但又不会让水漫出堤坝,而是看起来波平浪静,却又暗流涌动。这种回环曲折的抒情艺术,教者虽未明确道出,却在教学的意脉、细节处时时遵循、紧扣,因而很出色地上出了文本的篇性特征。
说“印象”而非“形象”,也体现了教者的审美敏感。形象更偏于小说、戏剧等文类的特性,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互动、匹配;不断将人物打出情感常轨,使真实的个性出场;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写一个人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