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小题,约13460字。

  石景山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持续时间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几分钟。这样的特征使得在目前观测条件下,不仅是中国,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强对流天气信息的捕捉也还不够全面。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肆虐,雨量历史罕见。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灾害发生后有民众质疑,北京市气象局预报的是暴雨,平均大约100毫米。但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预报程度,高达190毫米。事后有专家表示,气象部门在此次特大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同时专家也回应了质疑:气象部门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此次雨势猛烈而集中。而且北京当地有很多因素(如三面环山的地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气象预报。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预报员做出天气预测非常困难。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天气预报中的 ① 预报准确率超过80%,而 ② 预报准确率则在20%左右。
  对近年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气象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这些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数据也并不完全准确,气象部门通常的表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益 ③ 造成的。面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
  由于导致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难被常规气象观测网 ④ 到,因此非常规观测资料及其融合同化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是进行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的主要资料基础。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攻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上,气象工作者正努力探索。                                   (取材于许腾飞、吴越、贾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强对流天气典型特征的一项是(2分)
  A.局地性强    B.移动速度快    C.持续时间长    D.影响强度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 ①②③④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定性  定量  驱动  捕捉    B.定性  定量  推动  观察
  C.定量  定性  推动  观察    D.定量  定性  驱动  捕捉
  3.关于“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不科学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象观测网络还不完善       B.观测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C.推算出的数据不尽准确       D.媒体为逐利而有意曲解
  材料二
  天气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气象自动站和卫星相比,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最有效的手段。越强的对流天气发展速度越快,空间尺度越小,对监测设备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高。我国气象自动站已经很密集,但仍不足以观测强对流天气过程。而且自动站观测到的是一个点,而对流天气系统是三维的。卫星监测范围虽然比雷达更广,但其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雷达可达1000米。卫星对于对流云上部的监测较为有效,雷达则不仅可以观测对流系统的底部、中部、上部,还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