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0个字。
借助生成问题,拓展课堂深度——《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使命》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两个插曲。
第一个插曲:
在讲解“虽然,受地于先王”这一句的时候,关于“虽”的意思,学生之间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虽然”,有人认为是“即使”。
下面是课堂实录:
师:古文言中,“虽”既有“虽然”的意思,也有“即使”的意思。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什么时候当“虽然”讲,什么时候当“即使”讲?
生一:如果“虽”后的事情是已经发生的,那么理解成“虽然”;如果是还未发生的,那么理解成“即使”。
(班里一半学生表示赞同,一半学生仍若有所思)
师:你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一看了看窗外飘着的雨丝,笑着回答:今天下雨了,我们就可以说,虽然天下雨了,但是我们仍然按时到校;如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就可以说,即使今天下雨,我们也要按时到校。
(全体学生表示赞同)
师:好,这位同学解释得通俗易懂,我们大家都很明白了。那么,回到课文,我们先来理解“虽”后的这一个字“然”,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这样。
师:哪样?
生:秦王准备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五十里土地这件事。
师:好,请思考,这件事是不是现实存在的?“虽”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呢?
生二: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即使”,因为,秦王并不是真的想给安陵君土地,这是他的一个诡计。
生三: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虽然”,因为秦王的确是已经和安陵君说了呀。
生四:可是这明明是诡计呀。
(课堂上,支持者各占一半,又陷入僵局)
师:这的确是秦王的一个诡计,我们都识破了这点。那么,大家猜猜,安陵君意识到这一点了没有?
生齐答:肯定意识到了!
师:那么,在意识到是秦王诡计的前提下,安陵君再与秦王对话,是当面点破他的诡计好呢,还是装做没有识破的样子好呢?
生:恍然大悟:装作没有识破的样子,否则的话容易触怒秦王,也显示出安陵君情商余额不足!
师:那么,大家现在觉得“虽”翻译成什么好呢?
生齐答:虽然。
师:我完全同意大家的观点。在强大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之后,一个小小的附属国安陵国能够安然无恙,他们的国君必然有非同常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在解读文言词汇的时候,既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又要结合人物身份,揣摩其真正用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