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3480字。

  首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第I卷(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忸怩    肆无忌惮    漂泊(bó)       菲薄(fěi)
  B. 惺忪    书生义气    漫溯(shuò)     青苔(tái)
  C. 颓圮    陨身不恤    惩创(chéng)    胆怯(què)
  D. 气慨    婆娑起舞    怔住(zhēng)    凌侮(w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识记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汉字是高考要求之一。A正确;B应为书生意气,漫溯sù;C应为殒身不恤,胆怯qiè;D应为气概,怔zhèng住。
  2.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2)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________起来。
  (3)我国“神舟10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向全世界________中国进入了航天新时代。
  (4)王晓东读书的时候精神非常集中,________妈妈走进门来他都没有发觉。
  A. 启发    骚动    宣布    以至
  B. 启发    蠕动    宣布    以致
  C. 启迪    骚动    宣告    以至
  D. 启迪    蠕动    宣告    以致
  【答案】C
  3.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大家一起做事,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条件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B. 首师大附中有一门特色课程——博识课——同学们走进自然、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博识这方面王小建做得特别好,去过全球20多个国家,了解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大家非常羡慕他这段博闻强识的经历。
  C. 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幸的事实,悲伤哭泣是没有什么用的。痛定思痛是一种理性,长歌当哭是一种责任,如果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算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了。
  D.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更记得那时天是那么湛蓝,空气是那么清洁,但是现在雾霾天气增多了。抱怨的同时,我们都要想想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符合语境。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与句意不符。B博闻强识,亦作“博闻强志”“博闻强记”。是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不能用来形容经历。D美轮美奂:是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对象用错。
  点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比如本题D美轮美奂:是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对象用错。
  4. 根据所给的解释,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义的一项是(    )
  A. 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
  解释:即,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义是“靠近”。
  B. 杳无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释:信,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信,诚也”,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
  C. 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解释:顾,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顾,还视也”,“还视”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D. 才华横溢    物华天宝
  解释:华,篆书写作 。《说文解字》说“华,荣也”,“荣”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华”的本义是“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义,解答本题要对选项逐一分析。A即都是用本义;B杳无音信的信是信息的意思,信誓旦旦用的是本义;C顾名思义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影自怜用的是本义;D都是精华的意思,都不是用本义。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再别康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和艾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