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460字。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
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人:顾钟方 审题人:杨珏
注意事项:
1.请用2B铅笔按题号将单选题答案规范地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请按题号将双选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请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②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③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④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⑤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⑥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⑦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⑧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C.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人格讲求超越功利主义的考虑,同时也要为后代积下“阴德”。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B.本文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C.本文的二三自然段通过对孔孟观点及对钱穆先生研究成果的介绍,从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强调了儒家的主流观点。
D.本文的四至七自然段主要阐释了“积善” 观在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方面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强调了儒家成功地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相比,儒家报应观念有其独特性,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论证。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对其加以衬托。
C.作者认为,“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D.作者认为,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养鸭人
筱敏
⑴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⑵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⑶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⑷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