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090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回顾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究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讨论: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