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10字。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