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880字。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
  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
  D.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
  B.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