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教案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一单元《书愤》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登岳阳楼》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登岳阳楼》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菩萨蛮(其二)》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菩萨蛮(其二)》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阁夜》教案1 (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阁夜》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阁夜》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李凭箜篌引》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李凭箜篌引》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苏幕遮》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苏幕遮》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虞美人》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 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 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导学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一单元《书愤》教案2.doc
《书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分析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鉴赏列锦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设计题目:
①文章题目为 “书愤”,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
激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借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
……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 过对南宋朝代 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 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 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 书:写 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 、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情画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学习,从品位意境、赏析意境、把握情感环节赏析诗歌。
(2)通过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旋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3)学习诗人旷达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情、理的联系。
四、教具选用:ppt、MP3乐曲等。
五、教学方法:朗诵法、鉴赏评价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设计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处在初唐与盛唐的过渡时期,有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合称“吴中四士”,写了一首人称“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歌。这个诗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1、作者介绍(ppt展示)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 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 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 ,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 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 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检查预习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以提问法复习巩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