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9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西安市东方中学  师红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抓住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秋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思考、表达等认知过程,领悟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经沧桑、静美厚重的生命的礼赞之情,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抓住作品的景物描写,体会秋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向往、怀念、赞美、眷恋故都之秋的深层原因。
  教学方法
  1.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2.反复朗读,涵咏感悟;
  3.合作探究,思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明确学习目标。
  导语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鉴赏郁达夫先生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对北国之秋如此倾心?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这篇精美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
  设计思路:配乐朗诵这篇散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和总体思路。
  活动设计:
  1. 配乐朗诵。
  以马思聪的《思乡曲》为背景,教师朗诵第一段,请一组学生一人一段按顺序接下去朗诵,最后两段全班齐读。
  朗诵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朗诵的注意事项:口诵心惟,涵咏体悟。
  2.把握感情基调和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珍视感受”,并联系文学作品借“文学形象”抒发感情这一特点,弄清这样做的理由。要求学生从感受出发,思考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什么感情?
  2)从前两段和最后两段来看作者怀念故都之秋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一个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一个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在这个环节既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找到依据,又要不断追问,直到学生从总体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结论见下图)
  三、重点探究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读课文,找出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的语句,并理解“清、静、悲凉”的确切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喜欢这“清、静、悲凉”的秋味的原因。最后利用郁达夫关于散文的论述对文章的中心做以总结。
  活动设计:
  探究一:你分别从哪些句段和措辞中感受、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清、静、悲凉”的意境?要求立足文本,发挥想象,调动生命体验,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总结、讲解。
  首先把文章写景部分概括为三个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