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雨霖铃》的诵读教学尝试
一、案例的提出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柳永词《雨霖铃》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情感悲伤而语言优美,格调低沉却韵律和谐因此,非常适合诵读教学
二、案例的目的: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案例的内容
初步感受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教师点评
2.、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加深了解
一、学生听录音朗读并思考(播放朗诵,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思考: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二、由词句赏析确定诵读基调和技法
(一)分析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