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10字。
采薇 《诗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