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课件+学案)
17-18版:河床.docx
17-18版:河床.pptx
17-18版: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docx
17-18版: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pptx

  [单元导读] 本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五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之情。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塑造“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等中心形象而引发无限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人与大地的结构,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
  《河床》通过对高原地域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
  《金黄的稻束》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
  《地之子》从“大地”与“天国”的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半棵树》用那种被雷电劈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河 床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籍贯湖南桃源。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所共识。他是一个独具生命魅力且有持续艺术创造力的诗人,他的作品情感深沉且充满西北地域特色。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他甘于寂寞的思想气质和写作心态,赢得了诗坛的尊重。
  2.背景探寻
  《河床》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这些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该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及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名言警句
  作者名句
  1.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仁者》
  2.我们商定不触痛往事/只作寒暄/只赏芳草/因此其余都是遗迹/时光不再变作花粉/飞蛾不必点燃烛泪/无需阳光寻度/尚有饿马摇铃/属于即刻唯是一片芳草无穷碧/其余都是故道/其余都是乡井——《一片芳草》
  《河床》赏析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
  ……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1)郑敏,1920年生,诗人、学者。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她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合称为“九叶诗人”,作品有诗集《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等。
  (2)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他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
  (3)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与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童年牧歌》《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4)洛夫,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被称为“诗魔”。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
  2.背景探寻
  (1)《金黄的稻束》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酿成酒,香气四溢。”
  (2)《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一扫作者过去诗中沉闷、忧惋的气氛,格调坚定明朗、俊朴豪放,从浓烈的泥土芳香中,显露出深厚的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